工业上制备柠檬酸的方法主要经历了从天然提取到微生物发酵的演变,目前微生物发酵法因成本低、效率高成为主流工艺,以下
柠檬酸厂家小编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一、早期天然提取法(已非主流)
1. 原料与原理
原料:柠檬、柑橘等富含柠檬酸的水果(柠檬中柠檬酸含量约 5%~8%)。
原理:利用物理压榨和化学沉淀法分离柠檬酸。
2. 工艺步骤
压榨取汁:将水果破碎后压榨,得到含柠檬酸的果汁。
中和沉淀:向果汁中加入石灰乳(氢氧化钙),生成难溶于水的柠檬酸钙沉淀。
酸化提取:将沉淀过滤后,加入硫酸酸化,生成柠檬酸和硫酸钙(石膏)。
浓缩结晶:过滤除去硫酸钙,滤液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得到柠檬酸晶体。
3. 局限
原料成本高、产量低,且受水果产地和季节限制,目前仅用于高端食品或特殊场景。
二、微生物发酵法(现代主流工艺)
1. 核心原理
利用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等微生物,以糖类(如葡萄糖、蔗糖、淀粉)为碳源,在特定条件下发酵产生柠檬酸,属于需氧发酵过程。
2. 关键原料
碳源:玉米淀粉水解液(葡萄糖)、薯类淀粉、蔗糖蜜等,成本低且来源广。
氮源:硫酸铵、尿素、玉米浆等,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氮元素。
无机盐: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等,作为微生物代谢的辅酶因子。
3. 详细工艺步骤
(1)原料预处理
淀粉类原料(如玉米)经粉碎、调浆后,用 α- 淀粉酶水解为葡萄糖浆,过滤除去杂质。
(2)培养基制备
将葡萄糖浆、氮源、无机盐按比例混合,调节 pH 至 4.0~5.0,经高温灭菌(121℃,30 分钟)后备用。
(3)菌种培养(种子扩大培养)
斜面菌种:黑曲霉孢子接种于琼脂斜面培养基,30℃培养 3~5 天,形成孢子层。
摇瓶种子:将孢子刮下,接入液体培养基(葡萄糖 + 氮源),在摇床上 30℃、200rpm 培养 1~2 天,获得活化菌种。
种子罐培养:将摇瓶种子接入种子罐(容积逐步扩大),通气搅拌培养,使菌体浓度达到发酵要求。
(4)发酵过程(核心环节)
设备:采用不锈钢发酵罐(容积可达数百立方米),通入无菌空气并搅拌,维持好氧环境。
条件控制:
温度:初期 32~35℃(促进菌体生长),后期 30~32℃(优化柠檬酸合成)。
pH 值:控制在 2.0~3.0(酸性环境抑制其他杂酸生成,促进柠檬酸积累)。
通气量:维持溶解氧浓度≥30% 饱和度,避免厌氧代谢产生副产物。
周期:发酵时间约 48~72 小时,结束时发酵液中柠檬酸浓度可达 100~150g/L。
(5)提取与纯化(钙盐法为例)
中和沉淀:发酵液过滤除去菌体后,加入石灰乳中和,生成柠檬酸钙沉淀(同天然提取法),过滤分离。
酸解:沉淀用硫酸酸化,生成柠檬酸溶液和硫酸钙沉淀,过滤除去硫酸钙。
脱色除杂:滤液通过活性炭吸附脱色,再经离子交换树脂去除金属离子(如铁、钙)。
(6)结晶与干燥
浓缩结晶:纯化后的柠檬酸溶液经真空浓缩(温度≤70℃,避免分解),冷却至 20~25℃结晶,得到柠檬酸晶体。
干燥包装:晶体经离心分离后,在 50~60℃下干燥,粉碎过筛,按食品级或工业级标准包装。
三、其他发酵工艺(前沿探索)
1. 萃取发酵法
在发酵过程中加入有机溶剂(如正丁醇),直接萃取柠檬酸,减少后续提取步骤,提高效率。
2. 固定化细胞发酵
将黑曲霉细胞固定在海藻酸钠等载体上,重复利用菌种,延长发酵周期,降低成本。
四、工艺优势与行业现状
1. 优势
原料廉价:以淀粉、蔗糖蜜等农副产品为原料,成本远低于天然提取。
产量高:发酵转化率可达理论值的 90% 以上(1mol 葡萄糖生成约 0.8mol 柠檬酸)。
环保可控:副产物少,废水可通过生化处理达标排放。
2. 全球生产格局
中国是zui大生产国(占全球产能 60% 以上),山东、安徽、江苏为主要产区等。
发酵法生产的柠檬酸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占全球柠檬酸消费量的 95% 以上。
五、关键技术难点与优化方向
菌种改良:通过基因工程改造黑曲霉,提高柠檬酸合成酶活性,降低副产物(如草酸)生成。
工艺优化:精确控制发酵参数(如 pH、溶氧),开发连续发酵技术,进一步提升效率。
通过微生物发酵法,工业上实现了柠檬酸的大规模、低成本生产,这一技术的突破推动了其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