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柠檬酸中用于食品加工的为食品级柠檬酸,其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需贯穿从原料、生产、纯化到储存的全链条,严格遵循食品添加剂生产的规范要求,避免污染和杂质超标。以下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措施:

一、原料与辅料的安全控制
选用食品级原料
发酵原料(如玉米、薯类)需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原料》要求,禁止使用发霉、变质或被重金属(铅、砷、汞)、农药残留超标的原料(需提供原料检测报告,重金属限值:铅≤0.1mg/kg,砷≤0.05mg/kg)。
辅料(如淀粉酶、糖化酶、碳酸钙、硫酸)需为食品级,供应商需提供生产许可证(SC 认证)和质量检测报告,避免引入工业级辅料中的杂质(如硫酸中的重金属、碳酸钙中的微生物污染)。
原料预处理净化
原料清洗时去除泥土、杂质,必要时进行去皮处理(减少表面污染物);粉碎后过筛(如 80 目筛),避免异物进入发酵系统。
淀粉液化、糖化过程中严格控制温度和 pH 值,抑制杂菌生长(如液化温度 85-90℃,可杀灭部分微生物)。
二、发酵过程的卫生与污染防控
生产环境与设备消毒
发酵车间需达到食品级洁净标准(如车间空气洁净度≥10 万级),墙面、地面采用不锈钢或环氧树脂材料,便于清洁消毒(每日用次氯酸钠溶液擦拭,每周甲醛熏蒸灭菌)。
发酵罐、管道、阀门等设备需为食品级不锈钢(304 或 316 材质),死角少、易拆卸,每批次生产后进行 CIP(原位清洗):先用热水冲洗,再用 2%-3% 氢氧化钠溶液循环灭菌 30 分钟,最后用纯化水冲洗至中性(pH 6-8)。
菌种与发酵控制
选用经鉴定的安全菌种(如黑曲霉 ATCC 16404),禁止使用产毒素或致病性菌株,菌种需定期纯化、保藏,避免变异污染。
发酵过程严格监控参数:温度 30-32℃、pH 2.0-2.5、溶解氧≥20%,通过自动控制系统稳定环境,抑制杂菌(如酵母菌、细菌)滋生(杂菌数需≤100cfu/mL)。
发酵终点检测:柠檬酸含量≥10%,同时检测是否有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 B₁需≤0.5μg/kg)。
三、提取与纯化过程的纯度控制
去除杂质与污染物
过滤环节:发酵液经板框过滤或离心(转速 3000r/min 以上)去除菌丝体和残渣,必要时添加食品级硅藻土助滤,确保滤液澄清(透光率≥95%)。
中和与酸解:用食品级碳酸钙中和生成柠檬酸钙,洗涤至洗液 pH 6.5-7.0(去除可溶性杂质);酸解时用稀硫酸(浓度 20%-30%),控制反应终点 pH 1.5-2.0,避免过量硫酸残留(硫酸盐含量需≤0.01%)。
脱色与精制
脱色:采用食品级活性炭(木质活性炭,碘值≥900mg/g)吸附色素和有机杂质,活性炭用量为柠檬酸量的 1%-3%,温度 60-70℃,搅拌 30 分钟,确保脱色后溶液无色透明。
离子交换: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去除钙、镁等金属离子)和阴离子交换树脂(去除硫酸盐、氯离子),使总金属离子含量≤10mg/kg(如铁≤5mg/kg,铜≤1mg/kg)。
四、结晶、干燥与包装的卫生管理
结晶与干燥控制
浓缩结晶:真空浓缩(真空度 0.08-0.09MPa,温度 60-70℃),避免高温导致柠檬酸分解;结晶过程缓慢搅拌(转速 20-30r/min),防止晶体夹带杂质,晶体粒度均匀(20-60 目)。
干燥:采用热风循环干燥(温度 60-80℃),避免局部过热,干燥后水分含量≤0.5%;干燥设备每日清洁,防止残留物料霉变(霉菌总数≤10cfu/g,不得检出致病菌)。
包装与储存
包装材料为食品级聚乙烯袋(符合 GB 9687),外袋为防潮牛皮纸袋,包装前对包装袋进行紫外线或臭氧消毒(杀菌时间≥30 分钟)。
储存仓库需干燥(相对湿度≤60%)、通风,与工业级柠檬酸及有毒化学品分区存放,避免交叉污染;产品需标注 “食品添加剂”“生产日期”“保质期” 及生产许可证编号。
五、质量检测与追溯体系
全流程检测
原料入库检测:每批次检测重金属、农药残留、微生物;
过程检测:发酵液检测杂菌、pH;中和液检测硫酸盐;精制液检测金属离子、透光率;
成品检测:依据 GB 1886.23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柠檬酸》,检测指标包括:纯度≥99.5%、重金属(以 Pb 计)≤0.0005%、砷≤0.0001%、微生物(菌落总数≤1000cfu/g,大肠杆菌不得检出)。
建立追溯系统
记录每批次生产的原料来源、生产参数(温度、时间、pH)、检测结果、操作人员及设备编号,确保产品可追溯;
保存生产记录至少 2 年,以便出现问题时溯源排查。
六、合规与人员管理
遵循生产规范
工厂需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SC 认证),生产过程符合《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14881),定期接受市场监管部门审核。
禁止在食品级柠檬酸生产中使用工业级原料或回收料,严禁添加非食品级助剂。
人员卫生培训
操作人员需持健康证上岗,进入车间前更衣、换鞋、洗手消毒(酒精或次氯酸钠消毒),佩戴口罩、手套;
定期培训食品安全知识,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污染(如裸手接触产品、设备清洁不彻底)。